又出現質疑了。那天在「驚艷‧12」片段演出後,有人提


出既是傳揚台灣傳統文化,為何婆姐道具採用大陸風味的絲傘


與絲扇,而不是印象中的油紙傘與蒲扇?傳統與現代的演繹又


為何交錯於同一舞台上?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話竟是出自於某


位學院的舞蹈專家的說法!每次遇到諸如此類的議題,情感上


總是受到很大衝擊,個人認為,創作必須建構在一有「力」的


基點上,而此力量則必源於有深度的文化發展背景中,然後則


是編創者融入自身的概念加以揮灑無限的創意。終將衝撞出藝


術新的生命力。


        話說從頭,靈龍舞蹈團以「婆姐」為創作元素,主要經由


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及文獻參考等步驟以將近1年的時間收集


資料,也邀婆姐傳統民俗藝陣的團長到舞團來提供舞步指導,


並與編舞者和舞者溝通相關意涵,再進行編創與排練,乃至於


道具、服裝、音樂的運用都是經過幾次的研商才定案,編創過


程極為嚴謹。編作上以保留幾個傳統主要舞步來加以詮釋並發


展。創作核心意象主要是尋求不協調中的絕配」創造


驚艷中的震撼企圖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糾結中,建構


一份全新的融合。主要是傳輸一種對被掩沒於時代潮流中的民


俗藝術之關懷,重點不在直接介紹傳統「婆姐」的表演方式。


如此考量下,編舞者為了抽離廟會表演型態,以優雅的造型呈


現婆姐的風貌,故道具材質的挑選就決定跳脫原有的形態,並


賦予無限的發展,期望在傳統中展現前衛的新圖像,造型由傳


統到顛覆,情境鋪陳刻意營造一極大的轉折。如此的創意無法


得到認同,舞蹈創作如何持續走下去,令人不禁搖頭。???


 


                                                             小琳   2007.10.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longdanc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